光華論壇

2023/01/27 中共20大後 在陸外企面臨實質經營難題

今(2022)年11月10日,德國8名跨國企業執行長和董事會主席在《法蘭克福匯報》聯名發表文章強調:「繼續利用中國的增長勢能來推動刺激和加強歐洲經濟,這才最符合德國的利益」,「總理蕭茲(Olaf Scholz)訪華引發公開討論的激烈程度表明,塑造德中關係對德國是多麼重要。觀點交流大有裨益,因為它確保了聯邦政府研議新的中國戰略時,可以參考廣泛的觀點和意見。」同月4日,蕭茲率德國政商界菁英,前往大陸進行官式訪問(Official visit)。在與習近平會晤時,不僅強調對話必要性,而且談及支持經濟全球化、反對「脫鉤」,以及維吾爾族人權、臺灣政策、俄羅斯侵略烏克蘭等當前國際爭議話題。隔天5日返國後,在德國社會民主黨辯論會上表示:「訪華最大的收穫是德中都反對戰爭中動用核武,單憑此點這趟旅行就是值得的。」固然,在大陸投資的德國大企業,需要遊說蕭茲訪陸,以促進其等在陸營運利益。事實上,蕭茲此行訪陸,並未能正面應對實質問題,其中包括:德陸經貿關係仍然缺乏互惠,不僅在市場准入方面對等性不足,而且中共正積極推進在陸外企,組建成立中共黨支部;甚至,利用德國政商界與歐盟成員國對陸政策矛盾,持續對外統一戰線工作。
凸顯傳統與非傳統安全複合實質性問題
蕭茲訪陸前於同月3日,選擇在美國新興政論性電子媒體《政客》(Politico),發布「我們不想與中國脫鉤卻也不能過度倚賴」(We don’t want to decouple from China, but can’t be overreliant)專文,強調:「今天的中國與5年或10年前中國不一樣。隨著中國的變化,我們與中國打交道方式也必須改變。」隨後,中共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於7日表示:「中國將繼續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為各國企業來華投資興業提供便利,推動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然而,即使蕭茲刻意選擇美國媒體發文,意在向美國表達其訪陸的權宜考量,甚至中共外交部也將焦點轉向經濟全球化做為訴求。事實上,蕭茲此行訪陸,仍然還未能充分應對國際政治經濟與區域安全相互複合的實質性問題。一方面,蕭茲在訪陸期間針對臺海安全問題,反映著重要國際政治訊息,尤其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受到制裁以來,中共顯然較今年初,更加重視美國和歐洲關切臺灣安全的集體立場。亦即,中共必須認真正視此立場,嚴肅看待臺海軍事、外交傳統安全,與彼此經濟技術非傳統安全相互複合的現實。二方面,蕭茲與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迄今仍難以在「中國」議題上達成共識,不易體現歐盟主要國家與成員團結精神。然而,蕭茲在訪陸前,卻缺乏與歐洲夥伴進行協調,以真正將傳遞的訊息歐洲化,並表明德國正在成為歐洲集體的一部分。
參、結語在陸德企仍面臨政治正確」實質難題
蕭茲訪陸前夕,德國國家稅收預算資助之公共國有國際廣播公司《德國在線》(Deutsche Welle, DW),轉引德國發行量最大商業經濟型媒體《商報》(Handelsblatt)報導稱,據《商報》調查得出結論,發現大陸合資和外資企業設有中共黨支部參與公司決策案例,德國駐華商會(AHK)對此向來持反對立場。按照中共《公司法》第19條規定:「在公司中,根據中國共產黨章程的規定,設立中國共產黨的組織,展開黨的活動。公司應該為黨組織的活動提供必要條件。」中國共產黨章程第30條規定:「基層單位,凡是有正式黨員三人以上的,都應當成立黨的基層組織。」該等規定適用於中共國企、在陸外資企業,以及「中」外合資企業。德國駐華商會曾於2017年11月,發表聲明反對強制外資企業建立黨支部,指出:「企業做出自由的決定是創新和增長的基礎」,並強硬表態:「如果這種影響外資企業的方式再進一步加強的話,那麼不能排除德國企業退出中國市場或者對其投資決定另作考慮的可能性。」時隔5年,德國《商報》對在陸企業黨支部,及其影響進行抽樣調查,從所發出問卷發現,化工巨頭巴斯夫(BASF)、西門子(SIEMENS AG)的回覆,證實該等企業內設有黨支部。賓士公司(Mercedes-Benz)、福斯(Volkswagen)、寶馬(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G, BMW)等企業,則不願公開回答《商報》問卷,惟根據《商報》自行調查,以上企業內部都設有黨支部。據該報從企業內部文件,以及知情者透露消息顯示,至少有一家德國達克斯(Der Dax)指數企業的在陸工廠,其黨員參與工廠選址、經營模式,以及人事安排等決策過程;《商報》認為,其他德企也面臨同樣局面。歐盟駐華商會認為,在陸外國企業越來越擔心執政的中國共產黨過多介入企業運營,本次《商報》採訪專家一致認為,在陸外企正在逐漸失去對業務的控制。可見,即使在陸德國企業,亟需蕭茲訪陸,以促進其營運利益,實質上卻難掩德企必須在大陸「政治正確」的經營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