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華論壇

2022/09/26 透視共軍對臺採取「反暴亂」軍事行動與侷限

    今(2022)年7月3日,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米利(Mark Milley)將軍表示:「中國顯然正在發展一種能力。習近平主席曾在公開論壇上提到,他在講話中提及,他號召解放軍發展在某個時間點進攻臺灣的能力。他們是否會攻擊,這是一個政治選擇,是一個政策選擇。那將基於中國如何評估屆時的成本風險收益。」米利所指,充分反映中共在召開20大前夕,對國際社會高度關注共軍在臺海採取軍事行動,不僅維持「『挾洋謀獨』沒有出路,『以臺制華』注定失敗」,「中國人民解放軍嚴陣以待,採取一切必要措施」等制式回應調性,甚至散播傾向「不戰而屈人之兵」論調。從而,如何挫敗境外勢力與「分裂勢力」的顛覆性暴亂(Insurgency),即係共軍「非戰爭軍事行動」(Military Operations Other Than War, MOOTW)中的「反暴亂」 (Counterinsurgency) 「政策選擇」。
    固然,今6月13日,習近平簽署命令,發布《軍隊非戰爭軍事行動綱要(試行)》,然卻未公開全文,且內部論證「反暴亂」亦秘而不宣。同月30日,中共國防部新聞局副局長、國防部新聞發言人譚克非,對《綱要(試行)》亦僅做原則性概述:「主要對軍隊非戰爭軍事行動的基本原則、組織指揮、行動類型、行動保障、政治工作等進行了系統規範。」檢視2001年中共中央軍委會前總參謀部,曾印發「非戰爭行動訓練教材」,成為共軍緊追世界潮流進行探索的初步嘗試。2002年版「中國軍事百科全書」,則將其定義為:「在和平時期和衝突期間,使用武裝力量組織實施的有別於戰爭的軍事行動」。2007年「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卷」,界定此概念:「為達成國家安全利益而使用軍事力量進行的不直接構成戰爭的軍事活動」。2011年中共軍事科學院所編「中國人民解放軍軍語」(下稱「軍語」),其中「非戰爭軍事行動」條目係指:「武裝力量為維護國家安全和發展利益而進行的不直接構成戰爭的軍事行動。包括反恐維穩、搶險救災、維護權益、安保警戒、國際維和、國際救援等行動」,並成為大陸對「非戰爭軍事行動」最權威定義。2019年7月24日,「新時代的中國國防」白皮書,則具體指出遂行反恐維穩、維護海外利益、協助地方政府維護社會穩定、參加重大安保行動、處置各類突發事件、參加搶險救災、積極提供國際公共安全產品(支援聯合國維和行動、參加國際災難救援和人道主義援助、開展國際和地區反恐合作)等非戰爭軍事行動形式。即使如此歷經,有關「軍隊非戰爭軍事行動」明確型態與作用,迄今仍未見公開透明。然而,中共仍針對當前與未來戰爭特性,不斷論證「非戰爭軍事行動」,除「軍語」所公布型態,有關美軍「反暴亂」理論與實踐議題,因涉及高度政治判斷與政治選擇,並非可公開透明討論。
    由於,「反暴亂」具有傳統與非傳統的兩重特性。前者係對意圖奪取、抵消或挑戰某地區政治控制,而有組織運用暴戾和實施顛覆,所採取傳統的反暴亂行動;後者則是為擊敗與遏制暴亂,並求根本解決而採取軍事、準軍事、政治、經濟、心理及民事的非戰爭軍事行動。從而,對中共而言,對臺灣採取「反暴亂」「非戰爭軍事行動」,不僅有別於傳統的共產革命、亞非拉人民反殖民主義運動革命戰爭,以及非主權國家間的宣戰行為;而且,亦係實踐一種非傳統的「政治選擇」,意味「反暴亂」並非國家宣戰行為,而是兩岸內部「政治以另一種方式的延續」。固然,「反暴亂」契合中共當前政治需要,事實上卻仍有侷限。因為,從《矛盾論》角度而言,「問題皆從實踐中來」。中共論證「反暴亂」理論,勢必面臨實踐困境。
    相較於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去納粹化」(Denazifying)軍事行動,被普丁(Vladimir Putin)詮釋成非主權國家間戰爭行為,亦即所謂「特別軍事行動」(Special military operation)。外界也經常以此影射共軍對臺「入侵」,即係非主權國家戰爭,而是「非戰爭軍事行動」。設若,中共以「反臺獨」為名入侵臺灣,就可能被詮釋為「反暴亂」行動。值得注意的是,相對於「去納粹化」還具有高度國際衝突意涵;「反暴亂」則不僅更顯得是兩岸內部「政治以另一種方式的延續」,也對應中共政治戰略需要,拒止外部勢力介入兩岸「內部」衝突。然而,「反暴亂」卻有其侷限。一方面,需要進行持續的軍力與資源投入,以保持對當地軍事壓力,在確保特定範圍內進行控制,還得承擔諸多民事工作,包括維繫市場機能與社會秩序;二方面,為適應「反暴亂」特殊軍事需求,還得人為的將部隊小規模化,然卻難以解決隨之而來的戰鬥力限縮、傷亡數增加,以及大陸內部出現反戰壓力。凡此,均係「反暴亂」論證,在軍事實踐層面難解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