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華論壇

2022/03/02 解決三農問題在具體行動而非形式文書

        中共自2004年至2021年,連續18年以農業、農村、農民的「三農」問題為主題,公布的《中央1號文件》,也就所謂《中央1號紅頭文件》,對農村改革、農業發展與造福農民,作出具體部署的重要文件,彰顯中共當局對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視;元月25、26兩天在北召開的中央農村會議,也預告今年的《中央1號文件》,仍以分析當前「三農」工作面臨的形勢任務,研究部署2022年「三農」工作為主旋律。
        根據慣例,中共《中央1號文件》幾乎都在春節前發布,但今年已過大年初五仍未出台揭曉,雖然讓許多大陸民眾不免感到好奇,究竟今年的《中央1號文件》葫蘆裡要賣什麼藥?不過同時也希望中共不要說得多、做得少,更不要都是「複製、貼上」的老調重彈,「三農」問題才有可能正本清源的徹底解決。
        特別是在城鎮化過程中,大陸農村大量青壯年流向城市,村莊「空心化」、「空巢化」現象日益嚴重,在鄉村建設過程中,如何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與留住農民的心,的確是當前刻不容緩的要務!基此,北京大學鄉村振興研究院院長雷明,春節期間接受中共重要宣傳媒體「中新社」的專訪中,特別強調要克服當前的熱點與難點問題,必須要「做好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工作,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要確實解決好農村勞動力流動、糧食安全與農業現代化的3大關鍵問題!」
        雷明認為:「重點是做好鄉村建設,提升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水平,推進鄉村治理現代化」,才能有效「穩固農業基礎,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應,優化農業生產結構和區域布局,提升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盡一切可能吸引農村勞動力要素回流,鼓勵外出農民工、大中專畢業生、退伍軍人等返鄉創業,解決勞動力結構短缺,並開展職業培訓,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在因農村現代化的推進下,以實現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才是正本清源的解決之道。
        儘管經歷多年來的改革開放,中共對許多改革試點是非常大氣的開放,也促使帶動經濟有明顯的成長進步,但對農村的土地卻緊握不敢鬆手。從承包制到土地流轉,換了幾個名詞,本質還是集體所有,不能落實土地私有化。尤其,戶籍制度讓農民工進退兩難,進無法取得城市的待遇,退則面臨農地因城鎮化消失的窘境。兩大問題若無法從根本上解決,三農政策只是在繞圈圈而已。
        毛澤東生前一再高喊農民翻身作主,但中共建黨一百年來,農民依舊是最弱勢的一群,農村依舊是被壓迫的群體,農業依舊是被剝削的對象,「三農」問題從這近20年來的《中央1號文件》,就可窺見「冰凍三尺,絕非一日之寒」的嚴重性。換言之,中共自豪誇稱「中國」已解放,「人民站起來了」!但是,到現在對解放農民,似乎還有一大段距離。
        誠如鄧小平所言:「中國經濟能不能發展起來,首先要看農村能不能發展,農業是不適好起來。農村不穩定就是整個局勢不穩定,農村沒有擺脫貧困,就是大陸沒有擺脫貧困,農民沒有積極性,國家就發展不起來。」難怪,前總理朱鎔基只要「想起農業,晚上就睡不著覺。」
        事實上,早在1996年時,大陸經濟學家溫鐵軍就已發現並提出所謂的「三農」問題,雖然20幾年來,中共已推出一些改善的舉措,但成效仍然不彰!答案似乎還未脫離2017年大陸西南財經大學名師劉德林對中共提出:「農業稅加重,各地政府亂收費,致使農民增產不增收,前進而不錢進,政府缺乏法治觀念、官僚主義嚴重、民本意識不高」,「重農不能停留在嘴上或文字上,而是要落實到行動和腿上,用政策和法律做保障,用行動和執行來做台階」的諍言。
        在這方面,臺灣就是體現「有土斯有財」的道理,從實施「三七五減租」、「公地放領」,讓農民「耕者有其田」,進而成立農會、合作社、產銷班等維護農民免受米蟲、果蟲、菜蟲等敗類剝削的權益組織,保障收入外,政府更是大力實施農民保險,發放老農津貼,鼓勵青年返鄉創業,提供低利貸款,並以「苦民所苦」的襟懷,不斷精進突破,與經濟、教育、科技、文化、社會、政治等面向相結合,使農村建設日新又新,農業發展充滿生機活力,農民收入日益增加。北大雷明院長開出解決「三農」3大關鍵問題的藥方,無疑就是借鏡台灣經驗的啟示。
        總而言之,中共當局只要以臺灣為師,一切在於務實前瞻可行的行動,而不是形式的華麗文書,更不是形象表面工程,深信三農問題才能徹底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