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華論壇

2022/04/13 從「發展援助」到「發展合作」 野心現形的《新時代的中國國際發展合作》白皮書

        中共如何塑造國際發展合作論述,又將對國際格局和世界秩序產生怎樣的深遠影響?2020年是中國開展對外援助70周年。2021年初,中國國務院新聞辦發佈《新時代的中國國際發展合作》白皮書。《白皮書》的「中國國際發展合作」,是指「在南南合作框架下,中國通過對外援助等方式在經濟社會發展領域,包括人道主義援助方面開展的多雙邊國際合作」。
        《白皮書》開宗明義,毫不掩飾點出中國大陸開展國際發展合作的企圖,中共通過聯合國的國際體系、一帶一路倡議、中非合作等區域合作機制,以及南南合作援助基金等不斷開展外交工作佈局。
        深入分析,各國都在關注中共今年援外工作佈局情形。《白皮書》從4個方面闡述中國大陸在國際發展合作的綜合效益,可以預見今年中共援外的佈局仍然會在這個基礎上推動。第一,一帶一路,包括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第二,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白皮書》主要從消除貧困、糧食安全、醫療衛生、教育、性別平等、基礎設施、可持續創新經濟增長、環境保護等8個方面開展論述。第三,應對全球人道主義挑戰,包括公共衛生、自然災害、難移民問題。最後,則是推動南南合作。
        諷刺的是,武漢肺炎大流行衝擊全球經濟,在爆發疫情的中國,情況更如雪上加霜。大規模停工、復工不穩定、暫停人員交通等現實,使得習近平高調推動的「一帶一路」許多重要計畫受阻,參與國面對趕工與還債雙重壓力,苦不堪言,《白皮書》變相成為中國大外宣的宣傳工具。
        另一方面,中國推動國際發展合作的實踐,也正在對國際體系和世界秩序產生重大影響。其中,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簡稱亞投行)的建立及運營,和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實踐是最為典型的案例。
        深入分析,中國的援外管理體制也反映了這種外交與經濟目標並重,其核心由三個名義上同位階的政府機構組成:商務部、外交部和財政部,實際上是種多頭馬車現象。《白皮書》是中共面向全球發佈的第三份對外援助、國際發展合作《白皮書》,也是首次以「國際發展合作」而非「對外援助」為名發佈《白皮書》,在國際政治研究中,「對外援助」(foreign aid)、「發展援助」(development assistance)常常被交互使用。
        無獨有偶,中共創造一個「發展合作(development cooperation)」的新詞彙,主要希望聚焦發展、強調合作。不管是發展權、發展式合作、發展式人權,都是給國家至高無上的權力。中共「置換概念」斧鑿之痕明確,大言不慚主張為了要發展,國家要做什麼都可以,因此各國可以自己選擇發展的方式,其他國家無權干涉。
        事實上,傳統西方援助包括向受援國的市民社會和制度能力建設,而中共只關注受援國的經濟發展,將援助主要投放到基礎設施和文化統戰等方面。進一步來看,西方傳統援助方式,主要採用預算援助和多邊援助的方式,而中共主要採用項目援助和雙邊援助的方式,在具體操作中更為簡便快捷,這不僅招致了援助資金透明度和援助的債務陷阱質疑,投資促進發展的效果仍有待評估。
        相形之下,在中共推動一帶一路之前,許多發展中國家原本向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國際組織借貸,但是同時也必須遵守許多財務風險控管限制,例如要提出改革計畫,以期輔助借貸國達到財務自主目標。然而許多借貸國政府覺得太麻煩,貪腐或短視的政客也難以從中撈到好處。
        顯而易見,中共的一帶一路與亞投行,在國家借貸的灰色地帶精心設計了「彈性」,近年在國際取得生存空間。只不過漸受各國警惕的是,許多國家與政客發現在欠下巨額貸款、深陷泥淖之後,要準備付出「割地賠款」的代價,從這個角度來看,形容一帶一路是中共企圖利用金權滲透各國、拓展中國勢力的新殖民主義,恐不為過。
        眾所周知,伴隨著中國崛起過程,中國運用其發展的論述,在國際上已存在猜疑、批評,甚至反制。如今北京發放全球的發展宣言的《白皮書》已經成為收買全球戰略物資、佈局戰略要地的利器,世界正為此付出沈重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