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華論壇

2025/01/18 習近平拉美之行意在擴大勢力範圍

中共領導人習近平11月中旬藉著出席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領袖峰會及20國(G20)會議之便,順道對秘魯及巴西進行正式訪問。中共外長王毅盛讚此行「取得圓滿成功,是習近平出訪的「精彩收官之作」。然而,外媒評論多半認為,習近平其實是想趁美國政權交接之際,擴大中國大陸的勢力範圍,藉此「填補全球秩序的真空」。

 

中國大陸的「央視新聞」特地專文解讀習近平此行的3大戰略考量:

第一,兩場峰會發出時代強音:習近平藉著這兩個目前全球最重要的多邊經濟合作平臺,提出中共認知的全球合作機制和架構,特別針對「全球南方」(Global South)傳達中共支持區域均衡發展的主張,包括經貿、生態、數位科技及安全等面向。

 

第二,國事訪問構建命運共同體:「央視」評論將習近平對2國的訪問視為歷史性成就,除了在秘魯為合建的錢凱港主持揭幕,也與巴西攜手宣布深化雙邊關係的戰略對接。兩項計畫都是為了鋪陳習近平的「一帶一路倡議」而做,也彰顯與秘魯和巴西不分彼此的「命運共同體」。

 

第三,雙邊會談促進多國利益:習近平藉出席兩場國際會議之便,與橫跨亞洲、美洲、歐洲及大洋洲的14國領導人舉行雙邊會面。他不僅與將卸任的美國總統拜登碰面,也和新上任的日本首相、泰國總理、新加坡總理、阿根廷總統等人會晤,凸顯他亟欲挑戰美國領導地位及擴大專制政權集團(CRINK)影響力的意圖。

 

值此川普重返白宮、日本自民黨雖仍執政卻失去國會優勢,及南韓總統尹錫悅的戒嚴鬧劇等關鍵時刻,國際社會將迎接前所未見的重大變局,民主國家無不嚴正以對,也使得印太區域安全基石的美日韓聯盟面臨嚴峻考驗。中華民國當然不能置身事外,政府應及早預作準備,以各種不同備案因應瞬息萬變的國際局勢。

 

不可否認,川普的交易型且非傳統思維的非典型領導人性格,讓多數國家擔憂現行的國際秩序即便不是全盤破壞、亦恐遭重置,只為了符合其想像的「讓美國再次偉大」(MAGA)或「美國優先」(America First)政策。對此,深化彼此雙邊關係並強化多邊合作機制就成了各國應對「川普震撼」的共通模式。

 

川普可能對無論從何處來的所有進口產品課徵關稅,此舉給了習近平擴大其勢力版圖的機會。美國在非洲的影響力已遠遠落後中國大陸,連被視為其後院的拉丁美洲都逐漸失守,倘若川普明年初推進傾向孤立主義的外交路線,極可能更將中南美洲國家推向北京。

 

「華爾街日報」的James T. Areddy專文就點出,中國大陸的產品正大舉進入南美洲,像是家電、電動車甚至是大型基礎設施項目等,連結合中國菜的菜餚都已是當地居民熟悉的風味。他就聽到一位美國前外交官的轉述:「南美國家官員從北京回來拿著一張支票,但從華盛頓只帶回照片」!這種強烈對比讓南美人民極為感嘆,也使得美國百年前修建巴拿馬運河的政經成效相對顯得越來越不重要。

 

習近平欲趁美國長年忽略經營拉丁美洲的權力真空之際,推銷自己想像的多邊主義機制,並經由「全球南方」集團逐步擴大北京足以對抗美國的政經影響力,展現中國大陸與美國競逐地緣政治勢力版圖的企圖心。

 

中國大陸憑藉自身的經濟力及龐大市場,積極投入對拉丁美洲的投資或開發,除了覬覦該地區豐富的天然資源與礦產,也大肆搶購當地農作物及畜牧產品,藉此分散對美國市場的依賴,也降低因川普提高關稅對中國內部經濟發展的衝擊。

 

然而,中共的豪取掠奪並非沒有引起反彈,尤其許多經貿承諾因自身經濟出現問題而屢屢失約,都造成拉丁國家的抱怨、甚至不滿。比如,宏都拉斯總統覬覦中國大陸市場而與中華民國斷交,結果北京卻從未兌現,導致基層人民生活遭受沉重打擊。

 

誠如德國前總理梅克爾的觀察,習近平雖大肆推銷自己的「多邊主義論」,但其內心從未有過與其他國家對等尊重互惠的想法,多半淪為口惠實不至的宣傳。

 

中南美洲仍是中華民國重要的邦交國地區,亦將是對抗中共下一波外交攻防的主戰場。美國雖通過「臺北法案」,希望藉由美國金援拉丁美洲國家來嚇阻中共進一步逼迫我邦交國出走,唯至今成效仍待檢驗。

 

面對中共為首的CRINK咄咄逼人,國際社會應有反制專制政權集團的集體意志,深化民主治理為國際秩序的基礎並強化反擊專制集團的能力,團結對抗中共向外擴張的各種行徑,確保各國不會受其脅迫利誘,進而削弱獨裁者習近平的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