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華論壇
2025/01/06 中國經濟的全面困境:內部結構性問題與美中博弈升級
史丹福大學中國經濟與制度研究中心資深研究員許成鋼在長風基金會所舉辦的「當前中國的經濟困境與美中博弈」座談會中指出,至於大陸經濟在經歷30多年快速發展之後,最近發生了重大逆轉,正遭遇最嚴重的經濟與金融財政危機。源於蘇俄的中共在文化大革命後,為挽救政權,跟隨蘇歐共產國家進行經濟改革。但制度下所有改革都是關心中國共產黨政權,關注和平演變和顏色革命。儘管中國曾經歷一段相對快速發展,但現在中國已經進入類似蘇聯80年代的經濟停滯期。
想當然,現今中國經濟的下行不是一件兩件事情造成的,我們可以從國內因素與國內因素來看。首先是國內因素,過去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長期依賴高投資和土地財政,但這種模式已無法為經濟持續增長提供支持。地方債務問題尤為突出,目前規模已達15兆美元,形成了難以破解的結構性風險。也因為習近平大力打壓房地產,認為「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房住不炒」開始成為中國房地產業的指導政策,因此2020年,中共提出「三道紅線」監管要求,限制房地產企業的債券發行規模,希望能遏制房地產企業氾濫舉債所造成的金融風險,但中共忽略了過去經濟快速發展的「功臣」,很大一部分來自於房地產的商品化,政策推行後卻引發房地產企業陷入債務危機,致使房地產市場至今仍十分低迷。
加上習近平上任以來非常注重所謂的「國家安全」,2023年「兩會」召開時,習近平強調要將安全放在首位,國家安全必須先於經濟發展。中共政府從2020年底開始加大對網路、科技產業的監管整頓力度,以及2021年開始限制補教行業運作,這些種種作為均是對於私營經濟不斷設限,此直接導致私人投資變得更加謹慎,在避險思維引導下私人企業投資大幅減少,由於中共政府強調安全先於發展,故從法規修訂、強化監管措施等方面,不斷擴大對於企業的監控和市場干預政府。中共政府是透過國家政策引導產業結構調整,這種以國有企業為核心的經濟模式無法適應市場化改革,反而成為經濟進一步困頓的根源,也造成外資與私人企業不願投資中國市場。可以說,中國經濟下行最大的原因,是中共對國家社會的管控、私營經濟的打壓與國有化的回歸。
加上美中博弈進一步升級。美國通過技術封鎖與經濟制約,對中國的發展施加了極大的壓力。例如,美國國會推動的人工智慧「曼哈頓計畫」,以先進技術的發展遏制中國,包括半導體設計、量子計算、生物醫藥等關鍵領域。這不僅堵住了中國在這些技術領域追趕的可能性,也使得中美之間的技術差距進一步拉大。加上中共的戰狼外交與對內部自由的壓制,雖旨在隔絕國際影響、維持社會的穩定,但實際上卻反而促進了中國與全球市場的脫鉤趨勢。美國及其盟友對中國的經濟制裁,正在迫使外資企業重新考慮在中國的投資布局,而中國對內缺乏足夠的市場活力與消費能力,無法填補國際市場的流失空間。這使得中國的經濟困境進一步加劇,特別是在內需不足、技術創新缺乏動力的情況下,經濟增長動能呈現明顯的衰退跡象。
對中共而言,這些經濟與博弈上的困境並非孤立的現象,而是其政治體制與發展模式的必然結果。中共以國家安全為核心考量的政策邏輯,雖然可以在短期內穩定內部局勢,但長期來看,卻無法真正解決經濟結構性問題。對於全球供應鏈和技術創新的依賴,仍然是專制中共無法擺脫的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