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華論壇
2024/01/27 春節門面更新談「春聯」
各位聽眾朋友:
中國向來以農立國,自古農業社會是以天象定曆法,而春節就是過去農業社會所訂出來的節慶。幾千年來,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春節已經成為一年當中最重要的節日了。在春節假日期間,大街小巷都充滿歡樂和溫馨的氣氛,大家見了面總是相互祝福,說聲:「恭喜、恭喜」。只要是有中國人的地方,都保有過春節的傳統習俗,雖然每個地方過年的方式,或許不完全一樣,但是,那股從傳統文化孕育出來的、濃厚的親族情感,並沒有因為地方的不同而有太大差別。
就以貼春聯的習俗來說,相傳是從辟邪的桃符演變而成,在漢朝王充所著的論衡一書裏就有記載:「立桃象人於門戶」,可見早在漢朝已有懸掛桃符的習俗,後來漸漸簡化為用紅紙畫個桃形替代,到了唐朝以後又在紅紙上寫些吉祥話,表達迎春納福的心願;而古人總認為一切事物都要成雙成對才是吉利和完美,因此,春聯不但要成雙成對,還要講求兩邊文字的對仗工整,慢慢就蛻變成今天的「春聯」。
俗語說「有錢沒錢,貼了春聯算過年」,不論是官宦、富貴人家,或者是市井的販夫走卒,只要到了春節前夕,總要張羅幾幅紅色的春聯貼上門面,以表示對新年送舊納吉的期待。時至今日,雖然台灣已經從過去的農業社會,進步到工、商業為主的社會型態了,但是,公司行號仍然時興在春節時贈送春聯,即使傳統春節濃濃的年味已逐漸褪去,春聯也從書寫者當場揮毫,變成了大量印製的成品,貼春聯的習俗卻依舊留存至今,成了除舊佈新的象徵儀式。
古代文人不但自己寫春聯,也幫忙別人寫,甚至還會邀請親朋好友一起來欣賞。這也可以說是新年遊戲筆墨的一種樂趣,至今仍然深受大家所喜愛。至於春聯書寫的內容,有頌讚節令的,尤其是對冬去春來的體會特別敏感,例如「天將化日舒清景,室有春風聚太和」;或是對現實生活的期望,像是張貼在錢櫃上的「日進斗金」、廚櫃上的「山珍海味」,以及張貼在豬舍、雞籠上的「六畜興旺」,和張貼在穀倉門前的「五穀豐登」;而有的則是處世座右銘,比方「善為傳家寶,忍是積德門」;也有的是書香世家對後代子孫的期許,例如:「家庭充滿慈祥氣,子弟培成福慧根」,又例如「持家有道惟存厚,處世無為但率真」。
而最膾炙人口的春聯,往往是對各行各業的描述,例如佛具店的門楹張貼的春聯:「佛渡眾生春意滿,昌隆四季福祿成」;又例如老街西裝店門楹的春聯是「美妙金針獨具心裁成巧製,男裝總匯且看花樣畫流行」。除此之外,民國初年名人吳稚暉,抗日戰爭期間住在重慶,為他經常光顧的理髮店所寫的一副春聯,至今仍舊為人津津樂道,已傳為佳話。那副對聯寫的是:「憑我雙拳,打盡天下英雄,誰敢還手;就此一刀,剃遍世間豪傑,無不低頭」不但把當時理髮師身兼推拿、剃頭的好手藝都寫入了春聯,而且對仗工整,氣勢恢宏開闊。
其實,除了常見的對聯以外,也有由合體字組成的春聯,像是「招財進寶」、「日月有財」;當然,只寫一個單字在菱形的紅紙上,最常見的則是「春」、「福」、「滿」三個字「春」、「福」分別代表著新年、吉祥、富足的意思。在門戶上貼著「春」或「福」字,在家裡的米缸貼著「滿」字,正是中國人過農曆新年迎春接福、豐衣足食的祈願。
目前在台灣見到的春聯可真是形形色色,有些詞句內容也具有時代意義,因而有些民俗學者認為,春聯的內容向來就是社會生活的反映和顯像。而自從兩岸交流往來以後,彼此善待的和樂氣氛,也一直都是兩岸社會共同的期待,投射在新年春聯的辭句,就有「立足台灣,物阜民康家家樂,胸懷大陸,和衷共濟處處春」;又比如:「兩岸友好邦家同慶,一片祥和天地同春」;類似的還有:「春臨海峽風光好,福滿人間氣象新」,以及「兩岸交流開新運,和平共存進大同」等等。這些春聯都是台灣民眾迎接新春歲月到來,在歡欣鼓舞之餘,所表達的對兩岸關係春暖花開的期待與憧憬。
在新的一年到來的此刻,期望海峽兩岸和睦相處,共同謀求兩岸人民的最大福祉,讓和煦的春陽普照兩岸人心,營造兩岸社會繁榮共存的新局。最後,讓我們在這兒再一次的祝福各位新年快樂、萬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