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華論壇

2024/06/07 五月初五粽葉飄香慶端午

各位聽眾朋友:

  一年容易又到了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每逢這天中國大江南北和全世界有華人居住的地方,都流傳著吃粽子以及划龍舟競賽的習俗,來慶祝這個相傳久遠的民俗節日。

  端午節吃粽子和龍舟競渡的活動,相傳是為紀念兩千多年前,戰國時代愛國詩人屈原所留傳下來的習俗。屈原是戰國時代楚國人,在楚國做到三閭大夫的官位,原本很受楚國國君的器重,但是,後來卻因為國君聽信讒言而逐漸疏遠他,甚至還被流放到偏遠的江南。滿懷悲憤的屈原,在心灰意冷之餘,最後選擇在農曆五月初五這天投汨羅江自盡,以表明他愛國憂君的胸懷。當時的楚國人捨不得這位忠臣死去,趕緊划船去追救,但是卻搜尋不著,只好用竹殼包裹著飯糰投到江裡,希望餵飽魚蝦以免牠們吃了屈原的遺體。這就是端午節吃粽子、划龍舟的由來。

說到端午節的應景食物粽子,自古以來大多模仿牛角的造型。那是因為古代以牛角祭祀土神,祭品都做成牛角形狀來表示尊敬,所以粽子也採用牛角的造型。在宋朝以前,粽子只用竹葉裹米,之後才發展成包餡。過去大陸北方是用白米粽包紅棗或豆沙,體積較小,多數人習慣冷食,也可以炊蒸熱食。南方的糯米粽則變化較多,有重達一、兩公斤的廣東裹蒸粽,也有小到像嬰兒拳頭的客家鹼粽。其中,廣東裹蒸粽比一般粽子大了一、兩倍,內餡十分豐富,用一層糯米和去了皮的綠豆,包裹著香菇、干貝、栗子、燒豬肉和蛋黃,尤其是加上綠豆仁後,吃起來有沙沙軟軟的口感,是其他粽子所沒有的一大特色。

目前在臺灣,除了傳統的粽子之外,隨著時代變遷,粽子的樣式比以前更為多種,不但有地瓜粉製成的水晶粽,也有令人消暑的冰粽,還有近年新移民帶來的越南粽。尤其是各大飯店推出的粽子禮盒,可以說是五花八門、精緻考究,有傳統的肉粽,也有採用黑糯米、薏仁、燕麥、蓮子、紅豆、綠豆等食材製成的養生粽,充分反映出健康和美味並重的飲食品質。此外,推陳出新頗具創意的粽子也十分吸引眾人,像是麻油雞腿肉粽、泰式蝦醬肉粽、味噌拉麵風味粽、南洋椰香榴槤粽、紅豆鬆糕粽和蜜香抹茶豆沙粽等等,有的揉合了其他的料理,有的融入了異國的風味,都展現出多元創新的特色。當然,這些有別於傳統的粽子,有的連食用方法也相當別緻,例如甘露冰粽就是要冰過後再來吃,只要解凍五至十分鐘就可以食用,口味上更像是甜點,另有一番風味,尤其受到小朋友的喜愛。

  包粽子的確很花工夫,從洗粽葉就開始忙了,要不斷地練習才會熟能生巧。首先,兩片粽葉拿在掌中交叉疊放,捲成一個三角錐狀,接著放些糯米,然後是內餡,最後又再放一些糯米,但是不可以太滿,以免煮熟後米粒脹開外露。至於蒸煮的時間則大約要三個小時左右,米粒才會完全煮熟又不至於太軟爛,因為煮的時間長,水分會一直蒸發,所以通常是用大鍋子,一次放夠了水來煮,免得還要邊煮邊加水。

  無可置疑的,粽香撲鼻的美味,有一部份要歸功於天然的包材-竹葉,讓糯米在蒸煮後散發出淡淡的清香,令人聞到就忍不住垂涎欲滴。一般常用的粽葉有麻竹葉和桂竹葉兩種。麻竹葉輕盈柔韌,表面平滑不易沾黏,又能耐高溫,是使用最普遍的粽葉;而桂竹葉雖然有個「葉」字,其實用的是桂竹筍的筍殼,也就是俗稱的「竹籜」,它的葉片較為厚實,非常適合用來包裹餡料先拌炒過的糯米粽。

在端午節為家人包粽子,那股濃濃的心意,最能讓人感受到親情聯結的年節氣氛。在臺灣過端午節依然維持著傳統的慶典習俗,只不過開放的社會制度讓慶典活動更豐富多樣,也更能融合新時代多元的差異。當粽葉飄香時,節令也將進入盛夏,正是病毒流行、病媒蚊蟲孳生的季節,因此在端午節佩帶香包、懸掛菖蒲艾葉的習俗,也蘊涵著注重環境衛生和養生保健的意義。雖然傳統辟毒驅病的方式已經落伍,不見得適合科學昌明的現代,但是預防重於治療的觀念仍然歷久彌新。近幾年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球,更讓人認識到預防保健的重要,在歡欣舉行各項慶祝活動的同時,除了體會端午節豐富的文化傳承和習俗內涵之外,也希望在炎炎夏日來臨的此刻,人人作好防疫,確保平安健康,最後再一次祝福大家端午佳節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