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華論壇

2023/04/04 中共試圖取代美國在中東的影響力

2022年12月7號至10號,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前往沙烏地阿拉伯出席第一屆「中國-阿拉伯國家峰會」、「中國-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峰會」,並對沙國進行國事訪問。出訪前夕,中共外交部發布「新時代的中阿合作報告」,就彼此歷史回顧基礎上,深化戰略合作,宣稱一同建構面向新時代的命運共同體,提出全面系統的戰略構想,並將辦理第一屆「中國與阿拉伯國家峰會」,把兩國關係推向更加輝煌的新階段。那麼,向來在中東地區有著舉足輕重的美國,為何沒有相關作為呢?美國2022年期中選舉後,美國內政嚴重分化情況依然存在,美國人對自己和國家未來前景模糊不清,拜登政府在處理外交事務,包括中東事務方面,更顯得綁手綁腳。即使國務卿布林肯,在今年1月底前往中東訪問,但他所提的「兩國方案」卻片面集中猶太人與巴勒斯坦人長年衝突的政治複雜問題,也無法在短期內獲得解決。相較起來中共與中東地區,不但在政治、經濟、安全、文化等領域合作,反而能做出全方位戰略安排。換言之中共試圖取代美國在中東影響力的態勢,顯然不言而喻。
以中共在中東地區的地緣戰略看來,共軍不只在緊鄰中東的東非吉布地,擁有第一也是唯一的駐外保障基地,且這座基地與美國駐外大型基地駐軍的型態有所不同,是選擇以港口與機場為主的邊境,設置「保障支援據點」,提供陸海軍部隊補給、亞丁灣戰略資源護航編隊、維和行動、人道救援與人員後勤保障,是延伸影響力的新興模式。再者,中東地區更位於陸上與海上絲綢之路交會處,更在大陸連接亞洲、歐洲、非洲,扮演著關鍵性連通角色及功能。美國自從前總統歐巴馬執政以來,就開始討論逐步從中東撤軍的議題。雖然撤軍從未發生過,甚至永遠不會發生,因為美國在中東擁有外交強勢與巨大利益。然而,在中共戰略想定看來,撤軍議題不只會削弱美國對中東事務的參與和影響力;,也將衝擊美國的全球領導地位,而且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利益衝突和俄烏衝突議題上,美國將受到國際社會公然直接的挑戰。因此中共意圖推進中東影響力時,不只要考慮戰略時機,還得視美國勢力消長情形而定;另外包含以下層面,在戰略想定上,也必須有別於美國對中東政治與經濟的既有強勢作為。此外,「新時代的中阿合作報告」,不只就「中」阿雙邊層面,建立12對戰略性質的夥伴關係;同時,宣稱堅持新安全觀,與阿拉伯國家在中東熱點問題尋求政治解決;推進「一帶一路」基礎設施與科技創新行動計畫;以及倡議文明對話,反對美國的「文明衝突論」、「伊斯蘭恐懼症」。
目前,中共試圖取代美國中東影響力,不只採取有別於美國對中東的強勢作為,而且不觸碰軍事外交的傳統安全領域及美國區域外交勢力範圍;相對的,轉而採取雙邊模式,其中的「八大共同行動」即是將重點放在當地綜合國力非傳統安全範疇,也不是西方主要國家有意願或有能力投入的範圍。習近平在「中國-阿拉伯國家峰會」提出「八大共同行動」,涉及支持發展、糧食安全、衛生健康、綠色創新、能源安全、文明對話、青年成才、安全穩定等層面;尤其,強調「共建公共衛生科技合作中心和疫苗創新與研發合作聯盟」,以及就「兩國方案」提出「土地換和平」的原則、致力勸和促談、提供人道救援與民生建設等,顯然都是針對美國有所不為的地方。事實上,原本在中東事務上,美「中」利益大致相似,還沒有明顯衝突。就國際經濟而言,美國位在產業鏈上游,向來以能源勘探、金融、保險、設計、監管、管理、諮詢等方面為主,大陸則從事開採、基礎建設、生產、加工等領域。理論上,彼此互補應該多過競爭。但現在,大陸不只逐漸向產業鏈上游位移,並在數位經濟、航空航太、潔淨能源、軍工業等領域展現競爭力。雙方經濟競爭面向呈現擴大。尤其在全球戰略環境緊張情勢下,若從國際政治、戰略安全角度來檢視發現美國與中東多年來透過基礎設施、武器裝備、高科技產品和軍民兩用技術構成之系統設施,正被大陸意圖加以突破中。不只引起美國與盟友對中共破壞系統安全性的疑慮,更擔心中共會取代美國影響力。
在可預見的未來,中共意圖推進中東影響力,除了要迴避美國、俄羅斯等強權在該地區既有的傳統安全利益與區域外交勢力範圍。同時,還有更高的門檻等待攻堅。因為,美國在5G、太空技術、港口、武器競爭等核心領域,勢必將針對中共產生排他性的競爭,甚至愈演愈烈,衍生到技術標準、市場准入,以及工業、產業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相互作用的產業生態等領域。這些門檻既複合著國際經濟利益、政治猜忌和安全困境等多重變數,恐怕不是中共所熟悉之技術領域,中國所片面主觀想定的雙邊模式將難以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