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華論壇
2022/01/11 中共「疫苗外交」進入戰略轉折點
中共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於2021年2月6日,批准北京科興中維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新型冠狀病毒滅活疫苗(Vero細胞)註冊申請,不僅成為繼中國國藥集團中國生物北京生物製品研究所有限公司正式上市的第二隻疫苗,也意謂著疫苗外交 (Vaccine Diplomacy)之加速推進。中共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於2021年1月16日在中共中央委員會機關刊物《求是》,發表「迎難而上 為國擔當 奮力開啟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新征程」專文,既高度象徵中共2021年對外工作方針路線與政策取向,亦反應在進入COVID-19後疫情時期,習近平對世界形勢之判斷。而今,後疫情時期中共如何從經濟與國際政治間的結構矛盾,實踐基礎與上層結構之間的制約關係,已引起國際社會高度關注。
《新華社》曾於2020年10月11日聲稱:「中國不會把新冠疫苗變成一種地緣政治的武器或者是外交工具。」然而,中共確確實實是在進行疫苗外交,並引起國際社會高度關注。習近平於2020年11月21日,以視訊方式出席20國集團領導人第15次峰會第1階段會議,指出:「我們將履行承諾,向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幫助和支持,努力讓疫苗成為各國人民用得上、用得起的公共產品。」習近平此段講話,不僅係延續於同年5月 18日,在第73屆世界衛生組織大會(WHA)視訊會議開幕式上致辭時所指:「中國新冠疫苗研發完成並投入使用後,將做為全球公共產品」;更意謂著向全球主要20國家宣稱「中國疫苗外交」,將成為新興國際公共產品。
習近平藉20國集團領導人該會議場合,向國際社會宣稱「中國疫苗外交」,顯然意在國際宣傳上形成反差效應,企圖展現其防疫制度與疫後經濟復甦,相對有別於西方先進民主國家體制。2021年1月2日,王毅接受《新華社》和《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聯合採訪,表示:「我們擔當道義,最早承諾將疫苗做為全球公共產品,致力於讓發展中國家用得上、用得起疫苗」。同月16日在上揭《求是》專文,即表述習近平對世界形勢之判斷:「加強宏觀經濟政策協調等重要主張,為中國開展抗疫外交指引方向」,「外交鬥爭堅定有力」,「我們旗幟鮮明反對美方將疫情政治化、病毒標簽化的錯誤行徑,不讓任何『政治病毒』橫行於世界」。綜合看來,當前中共疫情防控政策充滿兩重性,不僅對內藉疫苗外交公共產品之免費與普遍性,凝聚其自我認同意識;而且也在國際社會上形塑反差效應,意圖凸顯其有別於西方先進國家的防疫制度優勢,甚至企圖訂定國際公共衛生規則標準。亦即,中共將內外部防疫情勢相互聯繫起來之意圖,充分說明後疫情時期中共係從經濟與政治結構間的矛盾,實踐彼此間的制約關係。
中共將內外部防疫情勢相互聯繫起來的辯證方法,已引起國際社會高度關注。歸納發現,大陸在2020年的防疫措施,不僅更有利於中共朝向中央集權,而且在國際戰略安全形式上,甚至因為全球經濟陷入低潮、地緣政治緊張情勢升高,而讓中共得以利用此政經矛盾關係,倡議多邊主義,藉疫苗外交發揮所謂的穩定領導能力,進而在對外行動上展現得更為強勢,並對內合理化習近平的威權主義與政治鎮壓行動。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中共卻有可能會在今後幾季,在疫苗政治優勢上,轉勝為負成為輸家。首先,在防疫戰略上,大陸可能將越加陷入不利處境,主因係今(2021)年4季度時,美國和歐洲國家有望完成接種工作,從而得以重新開放邊界。相對地,大陸屆時只能完成大約三分之一人口的疫苗接種,恐將造成外國人仍不得進入大陸,影響大陸經濟與人口流動附加利益甚鉅。其次,大陸人均接種率已經相對落後,即便2021年2月中旬能夠達到讓5,000萬人接種的目標,總人口的接種率卻僅3.5%,明顯落後於美國、德國、英國等主要國家。第三,除了疫苗接種進展緩慢、自製疫苗保護效力引發疑慮之外,大陸民眾對接種疫苗並不積極。尤其大陸社會普遍存有境內感染疫情風險很低的刻板認知,因此以為沒必要接種疫苗。
中共黨媒《環球時報》,2021年1月27日「中國需要成為接種疫苗最快的國家」社評即發出警訊指出:「單靠疫苗不可能戰勝疫情,但疫苗的大量使用會將抗疫推向2.0版的新節點,從而帶來抗疫方式的重大變化,重塑全球抗疫的格局和場景」,「一旦出現這種局面,美國等就有可能將他們的接種優勢轉變成政治籌碼,在國際關係中製造新的不確定性。」可見,中共已意識到疫苗接種的普及率,將成為其疫苗外交戰略優劣之轉折變數。後疫情國際疫苗政治博弈與中共疫苗外交之戰略轉折,勢必相互激盪,值得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