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華論壇

2022/03/16 「中國一眼看著臺灣 一眼盯著烏克蘭」情勢

前言
        當前烏克蘭危機既涉及宏觀層面的國際政治與區域安全情勢,甚至又促發俄羅斯與中共互動,衝擊美國倡議的國際抗「中」聯盟,影響臺海安全情勢。《法國國際廣播電臺》(Radio France Internationale)於2022年1月21日,即發布「中國一眼看著臺灣 一眼盯著烏克蘭」文章,認為中共正密切關注烏克蘭危機看似對美國拜登政府構成的燙手山芋,同時也用來參考、模擬它在亞太地區前線的戰略想定。同月24日,該電臺再發刊出「俄烏危機引發對北京趁機奪臺的警惕」。尤其,俄羅斯自2014年應用隱蔽行動(Covert action)特戰策略,介入克里米亞問題造成烏克蘭危機以來,新興的隱蔽行動,除了制式特戰能力之外,還指涉軍事情報應用,需要藉「身分表現」(Performativity)的投射策略,同時產生強化族群自我認同甚至分裂挑釁他族類,以及警示周邊與阻絕他國介入。而今,俄羅斯介入克里米亞問題之模式與以及烏克蘭危機,亦可能影響未來中共處理臺海問題之態度與政治戰略部署。
中共政治戰略意讓我國與周邊難以脫離局賽
        從政治現實層面看來,克里米亞危機反應俄羅斯、烏克蘭、歐盟與美國,彼此戰略關係不確定,又保持有限度敵意(Limited adversary)的特殊內涵,反而決定彼此都難以脫離這場局賽。由於,前蘇聯解體後,「獨立國家聯合體集體安全條約」(Collective Security Treaty of the Commonwealth of Independent States)合作的地緣戰略利益,不斷受到北約東擴與美國中亞反恐軍事行動的威脅,以及中東、非洲橘色革命之衝擊。進而導致普丁對克里米亞展開兼併,形成國際危機不穩定(Crisis instability)。
       事實上,克里米亞問題之直接原因,乃緣自歐盟、俄羅斯與周邊國家,始終處於戰略關係不確定與有限敵意的狀態。更確切的說,物質利益做為形式上的善意,卻是與實質的政治敵意或軍事威脅,處於相對強弱度的動態建構過程。質言之,烏克蘭也是處於獨聯體「關稅聯盟」與歐盟運作「歐亞盟」的折衷途徑上,內部既面臨親俄羅斯的分離意識,同時又極為依附對俄羅斯出口農產品與進口天然氣以及購買烏克蘭國債的物質利益。基此烏克蘭危機具有形式善意與實質敵意相對強弱度的特性看來,中共理應了解如何持續應用物質利益與軍事威脅,讓我國與亞太周邊國家難以脫離這場危機不穩定局賽。
參、應用特種部隊「斯佩茨納茲」隱蔽行動
        克里米亞問題的特殊內涵,不僅反應出宏觀的國際政治經濟情勢,也說明當烏克蘭面臨準「關稅聯盟」與「歐亞盟」的折衷途徑時,若且西方國家戰略未能釋出明確態度,則將使得舉證俄羅斯兼併烏克蘭的能力,必然顯得相當困難。因此,乃給予俄羅斯善用隱蔽行動策略機會,暗中實施軍事、情報或執法行動,挑起親俄羅斯的分離意識;進而,應用特種部隊「斯佩茨納茲」(Spetsnaz),進行滲透兼併。從隱蔽行動到特種部隊階段,參與隱蔽行動的組織活動與傀儡組織的活動類似,甚至有所重疊,其行動基本上都是法律規範上「可否認」(Deniable)。從而,讓當事國與外界進行觀察舉證困難。再者,即使西方國家對俄羅斯採取制裁行動,卻又可能誘發俄羅斯與中共在軍事安全領域上採取合作,以緩和西方國家對其等之安全威脅。甚至,美國參議院外交委員會東亞和太平洋事務小組委員會,即曾於2014年4月3日舉行「《臺灣關係法》35周年之際評估美國對臺政策」聽證會。時任美國助理國務卿拉塞爾(Daniel Russel),不僅憂心國際社會對俄羅斯兼併行動產生寒蟬效應(Chilling effect),阻絕他國介入,並指出周邊國家也擔心中共起而效法俄羅斯,使用武力解決領土爭端。
        2022年1月14日,美國白宮新聞秘書莎​琪(Jen Paski)表示,俄羅斯正在社媒體上掀起一場散布虛假訊息的「假旗行動演習」(False-flag operation),把烏克蘭說成是侵略者,很快就會向烏克蘭東部的親俄羅斯部隊發動進攻,然後把責任推給烏克蘭,這是俄羅斯入侵烏克蘭行動的一部分。同月13日,白宮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Jake Sullivan)表示,俄羅斯一直在策劃破壞活動和虛假訊息行動,俄國政府正在操控輿論來為俄國民眾做入侵烏克蘭的鋪墊,其中包括強調烏克蘭人權狀況惡化的說法,以及烏克蘭領導人越來越好戰的宣傳;甚至,誣陷烏克蘭為襲擊烏克蘭東部的俄羅斯軍隊製造藉口,這與俄羅斯在2014年兼併克里米亞發生之情況非常相似,他們現在又要再玩一次這個戲碼。
結語
        由於克里米亞危機與臺海安全情勢,同樣存在相關國家戰略關係不確定與有限衝突的特性。然而,就共產黨人應用矛盾的辯證觀念看來,不僅從原來相對弱勢之賽局處境,轉而獲得對方分化或讓步的效應,而且也造成軍事威脅與外交工具交互運用的兩手策略應用空間。其所以出現有利於「斯佩茨納茲」採取武力與非武力交互運用之機會,除了需要藉由「身分表現」投射策略,產生強化族群自我認同甚至分裂挑釁他族類,也要能發揮警示周邊的寒蟬效應。因此,對中共而言,臺海、釣魚臺或南海區域發生武裝衝突,都具有「身分表現」的特殊意涵,周邊國家亦可能擔心中共報復而產生寒蟬效應,而不易於凝聚共同合作反制中共的共識。從而,影響我國在面對臺海衝突時之國際援助,深值世人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