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華論壇

2022/12/12 中共「完善全球治理」提高話語權仍有侷限

      今(2022)年9月14日至16日,習近平訪問哈薩克和烏茲別克,出席在烏茲別克古城撒馬爾罕舉行的上合組織峰會,該會於16日通過「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撒馬爾罕宣言」(簡稱「上合撒馬爾罕宣言」)。由於,烏茲別克係中共「不斷完善全球治理」提高國際話語權之重要試點國家,不僅對實踐「上合撒馬爾罕宣言」具有高度政治象徵作用,甚至在「深化治國理政經驗交流」路線上,擴大烏茲別克軍事安全與「中國智慧/平安城市」(Smart/Safe Cities)數位監控技術試點合作。而今,中共持續向周邊與發展中國家,輸出「中國治理模式」,卻仍存在侵犯人權,以及助長當地政府更加威權專制之疑慮,後續動向值予密注。
      概括看來「上合撒馬爾罕宣言」具有4大面向:(一)強調「治國理政經驗交流」戰略觀:持續發展睦鄰友好,以戰略互信高度做為大陸與中亞國家關係的基石,充分發揮「中國+中亞五國」機制,繼續加強高層交往,增進政治互信,深化治國理政經驗交流,在涉及彼此核心利益問題上堅定地相互支持。(二)深化經濟合作,為2023年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10週年,標榜中亞地區是「一帶一路」建設「示範區」。大陸將與中亞國家以「中吉烏鐵路」和「中國-中亞D線天然氣管道建設」為牽引,推動「一帶一路」建設在中亞高質量發展;進一步發掘人工智能、大數據、數字金融、電子商務、綠色能源等領域新增長點,實現共同發展。(三)加強安全合作,大陸與中亞國家將以全球安全倡議為指引,宣稱踐行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觀,合作打擊「三股勢力」(宗教極端勢力、民族分裂勢力、暴力恐怖勢力),推動解決阿富汗問題,實現該地區持久和平和長期穩定。(四)擴大人文交流,由於人文交流向來是大陸與中亞國家關係中的短板,相互瞭解還遠遠不夠,未來將朝向大媒體、教育、衛生、文化、旅遊、考古等領域合作,互設文化中心,增進彼此瞭解交流合作。由於,上海合作組織係大陸首度主導組建的國際組織,成員國人口約三十四億,總面積約占歐亞大陸總面積五分之三。由此看來,「上合撒馬爾罕宣言」具有高度地緣戰略意涵,對大陸而言,不僅在藉此「不斷完善全球治理」提高國際話語權,其所強調「治國理政經驗交流」戰略觀,更在阻絕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勢力介入之影響力。
        在地緣戰略角度看來,中亞安全對大陸而言,不僅可成為大陸東岸發生戰爭衝突時之戰略迂迴縱深,以利用中亞地區持續陸上經貿活動;二方面,當西方主要國家忙於疫情防控與對大陸進行人權、經濟、科技制裁之同時,則利用華為技術公司、中國南方工業集團公司(又稱:中國兵器裝備集團有限公司),在烏茲別克推動「平安城市」(Safe Cities)安全監控建設,既轉移制裁華為焦點,推進「數字絲綢之路」(The Digital Silk Road),更藉以向中亞地區擴張安全政策影響力。由於,防制COVID-19疫情,還有賴數位基礎設施與監控技術之部署應用。從而,讓原本由大陸公安部於2005年部署推動之「3111工程」,已在大陸實行的「中國智慧/平安城市」(Smart/Safe Cities)計畫,乃加速向烏茲別克輸出進行「平安城市」。事實上,大陸該等數位監控技術,允許政府蒐集、儲存、運用、分析個人臉孔、生理、基因、社會信用等多種資訊;甚至,連結都市自動駕駛運輸、交通管理、智慧能源供應和監視攝影系統等網路。顯然,已涉及侵犯人權普世價值,助長當地政府更加專制獨裁、強化鎮壓手段。從而,被視為所謂的「數位威權主義」(Digital Authortarianism)。
       今年1月15日,習近平曾在中共中央機關刊物《求是》發文「不斷做強做優做大我國數字(數位)經濟」,其中即強調「積極參與數字經濟國際合作」,要「及時提出中國方案發出中國聲音」。事實上,中共不僅藉數位技術發展數位經濟,更在對外積極擴張政治與軍事安全影響力。然而,相對於西方國際社會,中共不僅最為缺乏與國際新興非政府組織交往經驗,也更不願與其等互動,展開文明對話。而今,中共數位監控技術持續向中亞與東南亞周邊輸出,不僅衝擊當地人權自由,使得線上通訊產生寒蟬效應;而且維權人士、新聞媒體、非政府組織,為避免電信監管困擾更進行自我審查,從而助長當地政權專制獨裁,數位技術反而成為威權主義統治空間。可見,中共「中國治理模式」未必能為國際社會,帶來自由開放與文明對話空間,也更將侷限其「不斷完善全球治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