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華論壇
2022/12/26 「諾貝爾和平獎」彰顯反戰和人權保障的精神
挪威「諾貝爾獎委員會」在最近宣佈,今年度的「諾貝爾和平獎」頒給白俄羅斯人權運動領袖畢亞利亞茨基,以及俄羅斯人權團體「紀念」和烏克蘭人權團體「公民自由中心」,以表揚他們為人權所作的奮鬥和貢獻,同時,呼籲白俄羅斯政府釋放畢亞利亞茨基,讓他親臨挪威首都奧斯陸接受頒獎。
當初諾貝爾和平獎設立的時候,並沒有對和平作出明確的定義,只留下指導性的綱領,而給予委員會較大的審核空間,可以順應時代來詮釋和平所涵蓋的意義。因此,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大多數是反戰人士;而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得到和平獎的,主要是排解各國紛爭有功的政治人物;至於晚近這五十幾年來,全球各地的人權運動越來越受到重視,有多次諾貝爾和平獎都頒給了人權運動的領袖或組織。
回顧「諾貝爾和平獎」歷屆得主,較為著名的人權運動領袖有:一九七五年的蘇聯異議人士沙卡洛夫、一九八三年的波蘭工會領袖華勒沙、一九八四年的南非反種族隔離運動領袖屠圖、一九八九年的西藏精神領袖達賴喇嘛、一九九三年的南非總統戴克拉克和南非「非洲民族議會」領袖曼德拉、一九九六年的東帝汶天主教主教貝洛和反對運動領袖霍塔,以及二0一0年中國大陸的異議人士劉曉波。其中,大陸異議人士劉曉波因為對外發表了他參與起草的「零八憲章」,並且在內文中提出修改憲法、司法獨立、保障人權、軍隊國家化以及集會結社自由等訴求,所以被中共當局以「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的罪名判刑,在監獄關押到病危身故。但是,劉曉波為爭取大陸人權寧死不屈的精神,也成為中國大陸人權運動的崇高象徵。
很明顯的,普世人權價值的保障和尊重,已經受到「諾貝爾獎委員會」的重視。今年的和平獎頒給了一位人權鬥士及兩個人權組織,而且都在俄羅斯、烏克蘭和白俄羅斯等三個毗連國家的境內,更反映出「諾貝爾獎委員會」認同人權與反戰密切相關,都是維護世界和平的重要條件。可想而知,在烏俄戰爭爆發之後,全世界對侵略者的譴責,以及烏克蘭民眾誓死捍衛國土及民主價值的表現,讓「諾貝爾獎委員會」決定將和平獎的榮耀,頒給了俄羅斯、烏克蘭和白俄羅斯三個毗連國家的得主。
今年六十歲的白俄羅斯人權運動領袖畢亞利亞茨基,創設了白俄羅斯最知名的人權組織「春天」,他兩度遭到當權者以逃稅的罪名逮捕入獄,仍然不畏不懼地抗爭到底。而俄羅斯最受敬重的人權團體「紀念」成立於一九八九年,三十幾年來一直是俄羅斯民主的希望,不但揭露無辜百姓遭到共產黨迫害的真相,也持續關切俄羅斯在車臣、敘利亞等地發動戰爭,侵犯人權的種種行徑。至於烏克蘭人權團體「公民自由中心」則在二00七年成立,致力於促進烏克蘭境內民主與人權的發展,尤其是今年二月烏俄戰爭發生以來,對俄羅斯在戰爭期間所犯下的罪行作了詳盡紀錄,為區域的和平穩定
貢獻良多。
對榮獲「諾貝爾和平獎」殊榮的三個得主,國際社會幾乎一致表示認同,但是卻不能見容於迫害人權的政府,目前俄羅斯人權團體「紀念」已被行政當局勒令解散,不得再從事過去所作的活動。顯然,一個對內不尊重人權的政府,也難以期待它會對外尊重國際法秩序,更可能會演變成破壞區域穩定及和平的侵略者。烏俄戰爭血淋淋的教訓已昭告世人,慣於壓制民主、迫害人權的政府,絕不會珍惜人民的身家性命,在少數人寡頭決策下,就可輕易發動生民塗炭的戰爭。
今年「諾貝爾和平獎」的頒發,彰顯了反戰和保障人權在精神價值上相通的聯結,同時也對兩岸關係未來的發展帶來了啟示。無可否認的,海峽兩岸在社會制度和生活方式的不同,反映出兩岸人權價值的不同;而從中共不惜武力恫嚇的舉動,更讓人認清了民主與極權的分野。正如蔡英文總統在國慶文告中所說的「兵戎相見絕對不是兩岸的選項」,「唯有尊重台灣人民對主權和民主自由的堅持,才是重啟兩岸互動的根本」,這段話不但表明反對戰爭的立場,也強調台灣自由民主的人權必須得到應有的尊重,恰恰呼應了今年「諾貝爾和平獎」所彰顯的價值,同時指出了只有彼此認同反戰和人權的保障,兩岸才能善意相待「尋找雙方可接受的維持台海和平的方法」,為兩岸未來共存共榮的長治久安奠定穩固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