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華論壇

2024/04/18 莫忘329黃花崗英烈精神

相信在中共多年來的教育理念的灌輸下,大陸已經有很多人根本不知道3月29日這一天是什麼日子?或是黃花崗72烈士究竟是何許人?但歷史事實在歲月長河裡,終究難掩黃花崗烈士在329這天,捨家棄親,化小愛為大愛,拋頭顱、灑熱血,感動全國人心,喚醒大家的愛國意識,終能再接再厲,推翻滿清專制,建立民國大業的真相外,也為時代青年樹立出堅定毅力、果決行動、犧牲決心與為理想奮戰到底的了不起典範。
    1842年鴉片戰爭以後,滿清王朝積弱不振,每況愈下,胸懷救國救民壯志的孫中山先生於1894年,就向清廷重臣李鴻章上「萬言書」,大聲疾呼「人盡其才、地盡其利、物盡其用、貨暢其流」的大計,但是病入膏肓的清廷卻麻木不仁,不為所動。
    此時,中山先生認為要救中國就須革命,惟有推翻滿清,國家與人民才有希望可言。尤其看到1901年八國聯軍一紙「辛丑條約」,將中國人推入水深火熱中,愈發堅定革命推翻滿清的意志。
    為將革命種子迅速撒滿大陸各地,使革命大業枝葉繁茂,並傳揚「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人之天下」的信念,1905年中山先生會同光復會、華興會的愛國志士,在東京成立同盟會,誓詞從興中會的「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創立合眾政府」,改變為更積極的「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
    1905年起雖歷經九次起義失敗,但救中華的革命意識,全國風起雲湧,豪情熱血青年愈挫愈奮,特別是1910年4月27日,時為農曆辛亥年3月29日的廣州黃花崗之役,他們悲壯犧牲所彰顯出的理想勇氣,更深深感動當時的人心,也鼓舞後人繼續奮鬥的決心,才有半年後武昌起義,推翻滿清專制腐敗政權,建立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的成功。
    這次起義行動的革命志士都是20來歲的青年,如林覺民、方聲洞、喻培倫等人,大多受過西式教育,胸懷自由、民主與救國熱忱,並願為建設新中國而奉獻寶貴的生命。他們文武雙全、智勇兼備,是革命起義行列的「選鋒」,一心一意要為革命犧牲的敢死隊。
    他們在黃興的率領下,直撲總督衙門,可惜仍風聲走漏,終導致挫敗的命運,但其行動干雲,令清廷為之震懾。此次起義當場英勇犧牲的有林文、方聲洞、羅進等57人,被捕後慷慨就義則有林覺民、喻培倫等29人,共計86人外,黃興等人則飲恨退離,當中還包括來自臺灣的羅福星與許贊元兩位參與志士。
    中國同盟會會員潘達微,不忍英烈們「骨暴沙礫…,魂魄結兮天沉沉,鬼神聚兮雲冪冪」,令人傷心慘目,故冒著生命危險把散落的72位烈士遺骸收斂安葬在紅花崗,後將此地改名為「黃花崗」,黃花就是菊花,象徵節烈堅持的精神,故稱「黃花崗72烈士之墓」,後經查證329廣州起義殉難之士,實際上共有86人。
    1944年,為表彰黃花崗烈士們捨己救國的偉大精神,並鑑於農曆3月29日與清明掃墓日期較近,遂將此一黃花崗革命先烈紀念日訂為「青年節」,相信大陸40、50年代的大陸老一輩民眾,應該記憶猶新。
    「329」黃花崗之役雖然不幸失敗,但是烈士們追求民主、自由、人權,讓人民能過幸福好生活的普世價值精神,確是歷久而彌新。在這方面,1949年起中華民國政府在臺澎金馬,經過75年來的努力深耕,不僅已具體踐履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思想,更將「329」黃花崗烈士「時代考驗青年,青年創造時代」的大有為精神發揚光大,使臺灣不只擁有「世界民主燈塔」、「競爭力強、經濟體質佳」的耀眼成就外,無論是教育、科學、文化,或是社會等各項建設都蒸蒸日上,呈現出活力蓬勃的光明希望。
    反觀大陸,自1949中共建政迄今,這些年來在經濟改革上,確實已有相當成就,但是在政治改革上,仍然與人民的期望還是有很大的落差,如言論自由、新聞自由至今仍然無法像臺灣一樣可以暢所欲言,而無秋後算帳的恐懼;人民也無法像臺灣民眾一樣,可以按照自己意志選出真正為民喉舌的民意代表,以及縣市地方首長,甚至中央領導人來為人民服務、為國家社會發展領航;政府機制缺乏成熟政黨政治的監督制衡,以至在「一黨專政」的絕對權力下,出現絕對腐化、高官要員嚴重貪腐等影響大陸進步發展的亂象,習近平當慎謀能斷,有為解決之,才有可能在歷史留下掌聲而非噓聲的定位。
    總而言之,誠如歷任中共領導人由中推崇的孫中山先生所言:「倘國人皆以諸先烈之犧牲精神,為國奮鬥,助予完成此重責大任,實現吾人理想之中華民國,則此一部開國血史,可傳世而不朽。」因此,大家應緬懷黃花崗英烈們,為爭民主、自由、人權普世價值,義無反顧的愛國的精神外,也期望中共當局真正體現「中國共產黨人忠實繼承中山先生遺志…,堅持把人民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之承諾,建立「人民有權、政府有能」的和諧社會,才是紀念與無愧329黃花崗英烈精神的感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