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華論壇

2024/04/18 感謝「兩會」決議,借鑑蔣經國先生成功的「十大建設」臺灣經驗

     2024年召開的「兩會」3月11日剛閉幕,大陸國務院立即依照「兩會」決議,在13號印發「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方案」,明確五方面20項重點任務,涉及建築、交通、農業、醫療、汽車、家電等領域,希望拉動規模超過人民幣5兆元的內需市場,推升經濟增長與產業轉型。
    相同的,大約50年前,也就是在1973年10月,全球發生第一次石油危機,油價上漲,各國通貨膨脹,產生了全球性的經濟不景氣,蔣經國先生在1974年到1979年間,開始推行10項大型基礎建設,透過了一系列改善臺灣的基礎設施,及產業升級的重大工程,不僅有效的化解了臺灣的經濟發展困境,而且還提升了臺灣的經濟發展體質。
    1974年和2024年,剛好整整相差50年整,時代不同,經濟發展困境的原因不同,提出的解決困境的方法也不盡相同,相同的是都是想利用外在的困境與挑戰,來調整自身的「經濟體質」。也可以說是利用外在的「威脅」,轉化為提升自己體質的「機遇」,就如同,中國人常用的「危機」一詞,它同時包含了,失敗的「危險」與成功的「機遇」兩個意思在裡面。盛傳,英國前首相邱吉爾曾說:「不要浪費好危機(Never let a good crisis go to waste) !」所以,當有危險的時候,如何化「危險」為「機遇」,這是一個國家領導者,在面臨困境與挑戰時,所必須具備的冷靜智慧。
    50年前,蔣經國先生提出的「十大建設」,歷史證明了他有化「危機」為「轉機」的眼光、能力、決心與手段。今天,習近平先生是否真的能夠,化「危機」為「轉機」?還需要時間來證明。
    如果,我們將1974年和2024年的解決經濟困境的方案做比較,其中有相同也有不相同的地方。
    相同的是:自有經費不足。當時臺灣,初步估計需要金額為五十億美元以上,當時的中華民國政府,國內可以調動的經費,大約是60%,但是所缺的40%經費,則是透過發行國債、外國政府貸款等多元方式來籌款。相同的,大陸為了推行「設備更新和以舊換新」行動方案,也準備發行約一兆人民幣超長特別國債,來投入重要建設。
    不同的地方則有兩點。
    第一個不同點是:中華民國的「十大建設」,總共分為十大項目,其中有六項是交通運輸建設、三項是重工業建設、一項為能源項目建設,這「十大建設」核心要素是透過政府的公共建設投資,來提升整個國家經濟體質,換句話說,「十大建設」完全由政府來承擔投資的風險,一般企業透過承包工程或是參與建設,一方面賺錢,一方面採購新機器提升自己企業的競爭力。換句話說,就是風險由政府承擔,錢給老百行賺。不同的是,大陸的「設備更新和以舊換新」行動方案,是政府、企業、百姓,共同承擔風險。也就是說,企業要自己出錢來更新設備,百姓要自己出錢來換自己家庭中的設備,至於新設備、新商品,合不合用?貴不貴?這個風險,是要企業和老百姓自己來承擔。
第二個不同點是:民心士氣不同。當時蔣經國先生推出「十大建設」時,全臺灣到處都是建設,好多令人感動的故事,天天在發生。一般學者研究,從1975年開始,臺灣民間開始流行一句話:「臺灣錢淹腳目」,這句話的意思是,臺灣到處是黃金,錢有多少呢?地上的錢多到淹沒每一個人的腳踝。各位聽眾朋友,「臺灣錢淹腳目」這句話,充分表示出,當時臺灣人的幸福感、和對政府的信賴感。今天,大陸的「設備更新和以舊換新」行動方案,卻是在房地產不斷暴雷、政府財政收入減少、金融市場不穩定、國內投資不足、青年人失業率高、民間消費不足的情況下推出,我們認為,海峽兩岸的民心士氣不同,應該是一個公允的觀察。
    時遷勢移,機緣不再;歷史不能重來,方法不能複製。但是,經國先生50年前推行「十大建設」時,由政府承擔起所有投資風險的精神,我們認為是值得效法的;希望中共中央在推行「設備更新、以舊換新」行動方案時,至少要能對新產品的品質把關,嚴禁倒爺們趁機將不合格產品,出清存貨;如果各級政府有把關不嚴的,一定要究辦、法辦、嚴辦,這樣才對得起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