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華論壇

2024/04/18 務實而行勝於華麗口號

    今年兩會期間與前後,中共國家主席習近平為擺脫當前中國大陸的經濟疲態,一再喊出要發展「新質生產力」,儘管《人民日報》加以解釋說明「新質生產力」有別於傳統生產力,涉及領域新、技術含量高,依靠創新驅動是其中關鍵,就是「新質生產力」,但是具體的部署作為如何?卻無明確的實質下文,讓大陸許多網友在網絡打臉習大大,從「2015起推動扶貧擺脫貧困」起,到「2021全面達成建設小康社會」與「實現共同富裕」原則,看似熱熱鬧鬧,風風光光,煞有其事,但確實成績並沒有想像中的好,現在又要搞什麼「新質生產力」,該不會又是來去一陣風,瞎忙、白忙一場的華麗口號吧!
    事實上,早在去年9月習近平到黑龍江考察調研期間,就已提出「新質生產力」的這個詞彙,強調要積極培育新能源、新材料,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引領發展先進製造、電子信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增強發展新動能。
    但是,何謂新能源與新材料?科技創新資源又應如何整合?戰略新興產業與未來產業的具體項目為何
?「新質生產力」的定義是什麼?不像是清華大學化工學系畢業,具有重視科學與務實精神的習近平,並沒有明確的指示,確實已經讓中共各級幹部開始頭疼,因為實在難以揣測明瞭習近平的心思,究竟葫蘆裡到底在賣什麼藥!
    根據3月7日《德國之聲》的報導,「生產力」這個詞彙,是源自19世紀的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內容包括國民經濟中不可或缺的自然資源、勞動力、生產材料和技術知識。但習近平倡議的「新質生產力」,就目前而言,這句口號還缺乏實質內容。
    《德國之聲》特別引述資產管理公司德聯豐投資公司中國業務首席經濟師鮑爾多年來觀察的心得表示:「中國」通常都是先喊口號,給出大致方向,然而再逐漸填充內容,好比習近平提出「共同富裕」,至今一般對這句口號的具體內涵還是知之甚少;「一帶一路」倡議也是推行多年後,輪廓才逐漸清晰。
    雖然中共黨媒《中國日報》宣稱,透過重點發展「新質生產力」,將可加速中國未來工業和核心產業的發展!但是鮑爾質疑,過去一段時間裡,中國發生的很多事情,並不都有利於提高生產效率。尤其,國家對經濟和研發領域的干預越來越多,甚至限制創新,事無鉅細對於企業的規定也越來越多,怎麼投資、投向哪裡都要干預,凡此種種只會導致生產力下降。
    儘管「中國」科學院院士趙宇亮為習近平背書,認為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有利於建設具有完整性、先進性、安全性的現代化產業體系,但僅僅透過這個新口號,想藉由關注未來成長的前景,將民眾關注的焦點從「中國」大陸經濟面臨重重困境,包括疲軟的消費者信心、懸而未決的房地產危機以及地方政府的債務負擔等「舊問題」轉移開來,坦白說,並非易事。
    誠如《美國之音》引用路透社專訪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中國政策顧問的話說:「推動科技創新的方向是對的,但我擔心的是如何實現它,依靠什麼路徑、什麼樣的體制或機制來推動科技創新、提高生產力?現實情況是,市場力量正在消退,政府正在主導推動。」
北京《經濟學人》智庫經濟學家徐天辰則一針見血指出,習近平半年來不斷拋出「新質生產力」的議題,已反映出中共領導人對「中國」大陸在先進芯片和人工智能等尖端技術方面可能落後於美國的焦慮。
    因此,許多經濟學家都認為擴大內需是「中國」大陸最迫切的優先事項,解決爛尾樓房產、地方債務與降低失業率的燙手山芋更是刻不容緩的要務,但中共中央國務院總理李強在人大報告中,卻承諾會加大對科技的投資,將深化人工智慧和大數據應用等領域的最終成果,至於專家所提最迫切的優先事項,李強卻似乎無動於衷,令人感到匪夷所思。
    這也正是大陸網友打臉習近平宣布「2021已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的目標,但已故前中共中央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卸任前,曾在記者會明確披露:「中國」有6億人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另有統計顯示,「中國」有9億多人,約四分之三的人月收入不足2000元,這是哪門子的全面小康之因;至於「共同富裕」好像只抓了許個企業與影藝大咖繳了一些錢,就「雷聲大、雨點小」的不了了之,但卻可以讓貪官上下其手,應是「貪官富裕」才對!
    總而言之,當前大陸面臨嚴峻的經濟壓力是不爭事實,新創意、新構想與新作為固然甚佳,但應考量務實可行的對策,如衝擊影響全球經濟發展的美「中」科技、經濟大戰應盡早休兵,恢復經濟正常秩序外,有效改善投資環境,吸引外商投資發展意願,創造輔導人民就業機會,揚棄山寨或花錢買就有的觀念,扎根基礎科學教育,培養各領域研發與管理人才,明確產業戰略布局,自然而然就可提升「傳統生產力」,而有升級邁向更具競爭力優勢的「新質生產力」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