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華論壇

2024/06/14 習近平說:“恃德者昌,恃力者亡”這句話,對當前臺海情勢的啟示。


各位親愛的聽眾朋友,大家好!

    中國人民解放軍東部戰區,5月23到24日組織戰區陸、海、空及火箭軍,在金門、馬祖、臺灣周邊開展「聯合利劍—2024A」演習。在臺灣海峽兵兇戰危的今天,使我們想起,熱愛中華文化的習近平,2016年4月28日,他在亞信第五次外長會議開幕式上發表重要講話指出:「『恃德者昌,恃力者亡。』弱肉強食有違時代潮流,窮兵黷武締造不了和平,互諒互讓才能帶來穩定,堅守道義才能贏得持久安全。」習近平說的『恃德者昌,恃力者亡。』對照東部戰區近日在臺海周邊的演習,使人有不知今夕是何夕的感覺,習近平心心念念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到底準備用武力達成?還是準備用道德來達成?

    “恃德者昌,恃力者亡”,語出《史記》,意思為依靠美德行事的人一定興旺發達,憑藉暴力行事的人必將走向滅亡。中國人自古提倡以德服人,反對以權壓人,認為只有用德行才能讓人心悅誠服,而權力只能使人被迫屈從,不能達成真實持久的和諧團結。類似的格言也見於《禮記》:「人之情,心服於德,不服於力。」歷史上的賢人聖者與大德之士都是唾棄暴力的,老子在《道德經》中說:「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聖人不得已而用之。」可見中國老祖宗,對於暴力用兵都認為不祥的。

    《禮記》:「人之情,心服於德,不服於力」的實際案例,歷史上的典範就是,《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以超人的智慧和忍耐,對南方的蠻夷孟獲七擒七縱,最終使對方口服心服,徹底清除了蜀國在南方的隱患。各位聽眾朋友,「七擒七縱」是甚麼概念?孟獲被諸葛亮抓了七次,七次被抓了以後都說不再叛變,但是卻實實在在的叛變了六次,直到第七次才心服口服的臣服於諸葛亮。中華文化的可貴之處是,歷史上沒有人批評諸葛亮「傻」,說他被騙了六次,而是盛讚諸葛亮的智慧和耐心,解決了蜀國的心腹大患;我們不知道習近平,有沒有諸葛亮的智慧和耐心呢?

    《左傳》中說:「德,國家之基也」。古往今來,各行各業都講究做人的道德。精通武術之人,開口就講武德;懸壺濟世的醫生,必定講醫德;當老師的人,必須講師德;善於做生意的人,也必須講究商業道德。道德既是一個國家繁榮昌盛的基礎,也是規範做人的根本。歷史的事實證明,以德服人者能夠長治久安,以力服人者只能得逞於一時,濫用暴力的人或政權違反天道,必然短命而加速走滅亡。

    或有人用儒家「內聖外王」的觀點,來替中共現在的軍事演習來解脫,提出儒家認為對內,是需要以聖人的道德觀來治理人民,是為「內聖」;但是對外國,還是需要在不得已的情況下,用武力兵器來保護國家,是為「外王」。這些為中共在臺灣海峽採取軍事演習,所編出的解脫之詞,我們認為犯了一個基本的邏輯錯誤,就是,如果中共認為臺灣海峽是中國人的事,那就應該採取「內聖」的道德作為;如果中共認為臺灣海峽是外國人的事,那就可以理所當然的採取「外王」的武力作為。這是極為簡單而清楚的分野與選擇。

    各位親愛的聽眾朋友,回顧中國的歷史,凡是注重文化道德的王朝,都至少能夠享有300多年以上的朝祚,夏、商、周、漢、唐、宋、明、清無一不是如此,中華文明在世界各國的傳播和影響都不是靠武力征服傳播的,而是依靠中華文化強的大感召力和吸引力。比如:在漢代開啟了中亞到歐洲的絲路之旅;在唐代,以中國為核心,形成了周邊國家的「漢字」文化圈;在明朝,開啟了海上絲路之旅,卻沒有建立「殖民地」;這些歷史事實,都說明了一件事,一個真正的中華文明繼承者,在歷史的關鍵時刻,他「誠於中,形於外」的選擇,必定是符合中華文化內涵的,因為中國的歷史,清清楚楚的告所我們“恃德者昌,恃力者亡”這是中國歷史的鐵律,也是人性的依歸。

    今天,我們誠摯的期盼習近平領導團隊,在打造「中國夢」的過程中,時時將“恃德者昌,恃力者亡”這句話放在心裡,警惕自己,是所至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