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華論壇

2024/10/21 唯有「和平」,才能營造「安全、安定、安心」的環境,才可能開啟「融合發展」。

各位親愛的聽眾朋友,大家好!

    當今世界並不太平,地緣沖突難解,俄烏戰爭、巴以衝突、臺海危機、美日菲南海軍演、歐洲國家軍艦到日韓參加軍演、中俄在日本海聚集數萬人的聯合軍演,衝突鴻溝加劇,世界怎麼辦?出路在哪裡?全世界人民都渴望和平,中國需要一個和平發展的環境,海峽兩岸需要和平的氛圍,「和平」真的是民心之所望,我們認為,唯有「和平」,才能營造「安全、安定、安心」的環境,才可能開啟「融合發展」。

    海峽兩岸的發展,從1949年開始算,可以說歷經三個階段,分別是正統之爭、制度之爭、認同之爭。我們認為現在的「認同之爭」,就是價值認同之爭。它核心要件是必須在「和平」環境下,才可能讓臺灣同胞「安心」的願意和大陸同胞「融合發展」。

    第一個階段:正統之爭!海峽兩岸互相稱對方為匪、為賊、為幫派、為偽政權。最具有代表性的官方說詞是,1971年第26屆聯合國第2758號決議,通過「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組織中的合法權利問題」,當時在臺灣的官方定調第2758號決議為:「排我納匪案」。

    第二個階段:制度之爭!1981年時任中華民國總統的蔣經國提出「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到了1987年,蔣經國再度提出「一國良制」,此時,海峽兩岸比的是誰的制度更好?誰更能為百姓謀福祉?而中國大陸直到30年後才建立了自信。2012年總書記胡錦濤在十八大報告中提出「三個自信」即「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2年後,也就是2014年習近平加上了「文化自信」,形成了「四個自信」。

    第三個階段:認同之爭!可以說從2014年2月習近平發表“兩岸共圓民族復興中國夢”的講話開始,他提出兩岸同胞“心靈契合”的統一理念;但是“心靈契合”是一個聽起來很玄的名詞,如何具體操作呢?2014年3月,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度提出促進兩岸「經濟融合」的理念。同年11月,習近平視察福建臺商宸鴻科技(平潭)公司座談時,指出:「兩岸同胞同祖同根,血脈相連,文化相通,沒有任何理由不攜手發展、融合發展」。於是從2017年起,中共在「兩岸融合發展」策略下,陸續推出《對臺31條》、《對臺26條》、《支援臺企11條》及《農林22條》,都希望有系統地提供臺企臺胞「同等待遇」,試圖吸引臺企、臺胞到中國發展,甚至落地生根。

    問題是「兩岸融合發展」策略,它必須奠基在一個讓臺灣同胞覺得「安全、安定、安心」的環境下,臺灣同胞才能卸下心防,卸下武裝,讓自己「融入」大陸的生存環境。要臺灣同胞卸下心防,卸下武裝,這是一件非常、非常不容易,非常、非常困難的事情,為什麼?

    首先,在臺灣年紀稍長的人,都還記得當年中國大陸在專制體制下發動「文革十年」的慘狀,現在中國大陸雖然經濟發展不錯,但是,現在的大陸的政治體制還是當年發動「文革」的專制體制,這樣情況下,有誰能真正的覺得「安全、安定、安心」卸下心防,卸下武裝呢?

    其次,把個比方吧!多少新嫁娘,當初答應結婚時心中有多忐忑?要去夫家的時候,哪一個新嫁娘不是心中升起千百個問號,往後生活如何?會不會從此走向不歸路?要臺灣同胞放棄她所習慣的民主環境,跑到大陸去專制政體中「融合發展」,這緊張的心情,和準備嫁人新娘子的心情,差不多。以前臺灣有首流行歌曲《你儂我儂》,這首歌的歌詞幾乎可以表達出,如果臺灣人到大陸「融合發展」的緊張心情。其中有一段歌詞是這樣的「把一塊泥,捻一個你,塑一個我。將咱兩個一齊打破,用水調和;再捻一個你,再塑一個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各位親愛的聽眾朋友,如果你有一天必須主動地將自己打破,到臺灣來融合生活,您一定也是非常緊張的吧?

    各位親愛的聽眾朋友,將心比心,您就可以知道,當中國解放軍高唱軍歌,隨意進出臺灣的領海領空時,臺灣同胞心中,完全沒有「安全、安定、安心」的感覺,在這樣不安全的感覺下,臺灣同胞怎麼可能願意冒險,去實踐兩岸「融合發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