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華論壇

2025/03/25 2025中共兩會評析

    中國2025年全國「兩會」於3月初召開,在全球經濟疲軟、中美關係持續緊張的持續下,中共政府試圖透過一系列經濟、社會及科技政策應對內外挑戰。今年的「兩會」最受關注的議題之一,無疑是如何穩定國內經濟、化解社會不滿,以及維護中共政權的穩定。然而,從官方報告到會場討論,政策方向雖然展現出「穩中求進」的決心,但現實挑戰卻比以往更加嚴峻。
    經濟困進:結構性問題與外部壓力並存
    中國政府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將GDP增長目標設定為5%左右,這與2024年持平,但在全球貿易放緩,地緣政治風險升高的背景下,這個目標的可行性備受質疑。2024年,中國經濟在出口拉動下勉強實現增長,但隨著美國總統特朗普再度上臺後對中國商品加徵薪關稅(最高20%),出口動能將受到明顯打擊。根據穆迪分析公司的分析,若關稅維持,中國對美出口恐減少25%33%,這將近一步影響製造業、供應鏈及就業市場。這也進一步證明中國是個高度依賴全球化的國家,如果中共再繼續維持高度監控市場與社會,將會得不償失。
    為了面對上述外需萎縮,中共政府今年再次強調擴大內需,計劃發行1.3萬億元人民幣的超長期特別國債,以支持消費品以舊換新。然而,市場信心低迷,消費者更請傾向存錢而非支出,這與中國家庭債務高企、房地產市場低迷有官。2024年以來,多家房企暴雷,恆大破產、碧桂園陷入債務危機,導致大量購房者資金受困,樓市信心崩潰。過去房地產曾占中國GDP30%,如今樓市衰退不僅影響建築業,也連帶影響地方政府的土地財政收入,使得正財壓力倍增。
    此外,中國政府推動「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包括降準降息,以刺激信貸和投資,但效果有限。企業信心低落,資金寧可存入銀行而非擴張業務,而青年失業率高企更讓消費市場缺乏動能。儘管官方自2023年起不再公布青年失業率,但第三方數據估計,2024年中國1624歲城鎮青年失業率曾高達20%以上,凸顯就業市場疲弱。
    為了推動產業轉型,中國政府在「兩會」中強調「人工智慧+」行動,試圖將數位技術與製造業深度融合,以減少對傳統產業的依賴。然而,AI發展高度依賴高瑞半導體與軟體,而美國字2023年起強化對中國的技術封鎖,限制中國企業取得先進晶片。雖然中國推出自主AI大模型DeepSeek,但美國的技術禁令仍可能影響中國的高科技產業升級進程。若中國無法在短期內建立穩定的供應鏈,尤其是關鍵的曝光機取得,這項技術競賽恐怕仍將受制於美國。
    社會問題:失業、收入差距與人口危機
    2025年的中國就業市場面臨「最難就業年」,除了青年失業率居高不下,許多傳統產業也面臨裁員潮。房地產、互聯網、教育等行業的整頓與衰退,導致數百萬白領失業,許多人不得不轉向「靈活就業」,如送外賣、直播帶貨等。
然而,這些工作的收入遠不及過去的高薪職位,加劇了中產階級的焦慮。
    官方在報告中提出將創造1,200萬個新就業機會,並將城鎮失業率目標控制在5.5%左右,但問題在於,新創的工作是否能滿足市場需求?如果新增的工作多為低薪、無保障的職位,恐怕無法真正提振消費與社會信心。
    與此同時,中國人口老齡化與少子化問題仍在惡化。2022年中國人口正式開始負增長,2024年出生率更創下新低,政府雖然推動生育補貼、延長產假等措施,但年輕人普遍不願生育,因為高房價、低薪資、育兒成本高昂,使得結婚與生育成本過於沈重。這種人口結構的轉變,將對未來經濟成長、社會福利體系及勞動力市場造成長遠影響。
    政權挑戰:內部鞏固與國際關係困境
    習近平已進入第三個任期,強化了個人權力,但這種端集權化也帶來新的問題。近年來,中共加強對言論自由、企業經營與民間組織的管控,導致國內政治環境更加封閉,企業投資意願下降,社會創新活力受限。此外,由於權力高度集中,決策過程更加黑箱化,地方政府與企業在面對政策變動時,往往缺乏調整空間,這可能近一步削弱中國的經濟韌性。
    在國際方面,美中關係持續惡化,美國對中國的科技與貿易制裁不斷加碼,加上臺灣問題,南海爭端等地緣政治風險,使得中國的外交環境越來越嚴峻。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強調「發展高水平對外開放」,但實際上外資正大規模撤離中國,2023年第三季度,中國外商投資出現118億美元赤字,創下1989年以來最差紀錄。此外,軍事預算增長7.2%,顯示中國政府仍將國防與安全視為重點領域。然而,若經濟無法支撐軍事擴張,長期下來恐怕會加重財政負擔,甚至影響社會穩定。
    2025年的「兩會」雖然提出了一系列經濟與社會政策,但核心問題仍然是:這些政策是否能真正解決中國當前的結構性問題?短期來看,財政刺激可能帶來些許經濟回暖,但長期而言,人口危機、企業信心低落、國際環境惡化等問題仍難以解決。
    中共政府面臨的挑戰不僅是如何保持經濟增長,更重要的是如何恢復市場信心,改善民生,並在全球政治格局中尋找出路。如果政府不願意進行真正的市場化改革,過度依賴國家主導的政策,中國經濟可能仍將陷入長期低迷,而社會問題也將進一步惡化。2025年的「兩會」,能否成為中國改革的轉折點?恐怕答案仍然充滿不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