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華論壇

2022/06/07 五月初五龍舟共舞

        一年容易又到了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每逢這天中國大江南北和全世界有華僑居住的地方,都流傳著吃粽子以及划龍舟競賽的習俗,來慶祝這個相傳久遠的民俗節日。
        而當天家家戶戶也會在門上插菖蒲或艾草,並且以喝雄黃酒、洗午時水來驅瘟神、避邪毒。我國古代醫藥書籍「本草綱目」上記載:「菖蒲氣溫味辛,功能解毒殺蟲。艾葉氣芳香,能通九竅,炙疾病,雄黃能殺百毒。」因為時序進入農曆五月以後,氣溫升高,蚊蟲滋生,比較容易生病,古人認為這是個惡月,所以在端午節就有避邪驅毒的習俗。相傳至今,人們就在端午節取菖蒲或艾草做成的小香包隨身攜帶,用來避邪納福以保平安。
        至於端午節吃粽子和龍舟競渡的活動,相傳是為紀念兩千多年前,戰國時代愛國詩人屈原所留傳下來的習俗。屈原是戰國時代楚國人,在楚國做到三閭大夫的官位,原本很受楚國國君楚懷王的器重,但是,後來楚懷王卻聽了奸臣靳尚的讒言而逐漸疏遠他,滿懷悲憤的屈原於是寫下離騷一書,希望楚懷王能夠感悟他的忠誠;等到楚襄王及位時,屈原又因國君聽信讒言而被流放到江南,有三年不再上朝謁見。在心灰意冷之餘,屈原最後選擇在五月五號這天投汨羅江自盡,以表明他愛國憂君的胸懷。當時的楚國人捨不得這位忠臣的死去,大家趕著划船去追救他,但是卻搜尋不著,又怕魚蝦吃了屈原的遺體,只好用竹殼包裹著飯糰投到江裡,這就是端午節吃粽子、划龍舟的由來。
        我們現在吃的粽子,造型是模仿牛角的形狀,那是因為古代以牛角祭祀土神,祭品都做成牛角形狀來表示尊敬,所以粽子也採用牛角的造型。在宋朝以前,粽子只用竹葉裹米,之後才發展成包餡。過去大陸北方是用白米粽包紅棗或豆沙,體積較小,大家習慣冷食,也可以熱食。南方的糯米粽則變化較多,有重達一、兩公斤的廣東粽,也有小到像嬰兒拳頭的客家鹼粽。
        而在台灣,除了傳統的粽子之外,隨著社會日趨多元化,粽子的樣式比以前更為多種,不但有地瓜粉製成的水晶粽,也有令人消暑的冰粽,還有近年新移民帶來的越南粽。尤其是各大飯店推出的粽子禮盒,可以說是五花八門、精緻考究,有傳統的肉粽,也有採用黑糯米、薏仁、燕麥、蓮子、紅豆、綠豆等食材製成的養生粽,充分反映出健康和美味並重的飲食品質。特別是端午節過後,也進入了台灣升學考試的旺季,各級中學舉辦的端午節活動,都有應景的「包粽子」,希望藉由諧音「包中」來為考生討個吉利,祈求他們在大考中能有優越的成績。
        當然,划龍舟更是端午節的重頭戲,去年因為新冠肺炎疫情大都停辦的龍舟競賽,今年在嚴密各項防疫措施下,各地主辦單位也將視疫情狀況陸續恢復慶祝活動。一般龍舟競渡的賽程是五百公尺,比賽的選手除了最多人數的槳手以外,還要有鼓手、舵手、標手各一人。鼓手擊鼓調節划槳前進的速度,攸關全隊合作的默契;舵手位於船尾,是掌控龍舟方向的靈魂人物;而標手則是在比賽中最受矚目的選手,由他負責在抵達終點時奪取錦標,不但身手要矯健,動作也要敏捷。為了讓沒有參賽的民眾也能夠親身體驗划龍舟,有的主辦單位還會安排開放水域,經由教練協助讓民眾感受操舟的樂趣。
        在台灣傳承百年以上,也較為特別的兩處龍舟競渡,有宜蘭縣礁溪二龍村及台北市北投區洲美的「屈原宮」。二龍村的龍舟競渡,是「淇武蘭」和「洲仔尾」兩個庄頭的賽事。在比賽之前會有龍舟點睛的儀式,用鳴炮、繞河划行來祭祀河神,祈求平安。而參賽選手則一律打赤膊,以跪立的姿勢划槳;並且不設裁判,只要兩隊龍舟的船頭對齊,就同時敲鑼打鼓展開競渡。至於北投區洲美的「屈原宮」,則是全台唯一供奉三閭大夫屈原的宮廟。每年廟方都會恭請屈原神像坐鎮龍舟比賽的會場,為傳統節慶禳災降福。除此之外,在大佳河濱公園水岸舉行的「台北國際龍舟錦標賽」,通常都會有來自國內外的上百支隊伍參賽,包括:日本、美國、菲律賓、新加坡、以色列、馬來西亞和澳大利亞等國家都曾組隊共襄盛舉,簡直就是國際性的端午嘉年華會。
        可想而知,端午節的慶典習俗在台灣不但完整地保留,慶典活動甚至更豐富多樣,也更能融合新時代多元的差異。這正是民主體制開放的生活面貌。最後,祝福大家端午佳節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