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華論壇 - 對中共2035年要完成「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言。
2024/09/12
各位親愛的聽眾朋友,大家好!
今年20大3中全會的公報,明確指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時期」,要完成這個目標,要以「經濟體制改革為牽引」,明確律定要在2035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份2萬字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公報,以6大區塊,23個重點,用了1萬1千字,來談「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方向、體制改革要求等等。就內容而言,必須承認這篇公報的邏輯十分嚴謹。
但是對於這篇報告,我們有以下兩點看法:
首先,應該放膽讓民營企業擔起更大責任
為什麼要讓民營企業擔起更大責任?我們基於中共從改革開放起,民營企業就擔起重大的擔子。2024年資料顯示,民營企業總數占全國96.4%,新高技術民營企業占9成以上;我們就以中共引以為傲的一份資料來看:中國是聯合國認證,全球唯一擁有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計有41個工業大類、207個工業中類、666個工業小類,從航空航天、重工業,到輕工業都能夠生產。我們認為,其中屬於「資金投入高、投資回收慢、人力技術廣」的航空航天、重工業等等,當然是以國家企業為主力,但是其餘207個工業中類、666個工業小類幾乎都是民營企業的營業範疇。如果,我們以建築一棟大樓來比喻;國營企業負責「硬體」,像蓋大樓所需的鋼筋、水泥、樓房隔間、水路、電路、瓦斯、氣暖、甚至大樓的保安等等。民營企業則負責「軟體」,家庭內部所有上千項的產品,裝潢、居家產品、廚房用具、衛浴設備、電視音響等等。當一個家庭搬進新房子的時候,讓他們感受到「幸福感」的,主要是「眼耳鼻舌身」等「五個感覺系統」的直接接觸;或許是眼睛看到柔和的窗簾,耳朵聽到的美妙音樂、清新的空氣、美妙的食物、觸感舒服的沙發、床墊等等。我們要再次強調,這些讓居民直接體會「幸福感」的物件,都是民營企業生產的範疇。讓人民都能夠享受「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的環境,這不就是建設「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嗎?
其次,我們必須指出,經濟發展問題,它不僅僅是一個執行面「技術」的問題,也是一個「藝術」層面的問題。我們認為20大3中全會的公報內容,絕大部分是經濟制度執行面的「技術」問題,這可以讓中國繼續札札實實的生產產品,如同2024年巴黎街頭各式奧運紀念品,這些紀念品絕大部分不是「Made in Paris」,而是「Made in Yiwu(義烏)」,如果按照20大3中全會的公報內容規劃,到2028、2032奧運,義烏依然只能生產奧運的紀念品;因為義烏生產的紀念品,不是「新質生產力」;義烏生產1萬個紀念品的利潤,可能還不及巴黎一個名牌包的利潤。為什麼?因為巴黎的名牌包代表「藝術」,而義烏的產品代表「技術」。但是義烏的產品,為什麼不能也成為「新質生產力」的一環呢?為什麼不能成為「藝術」品呢?為什麼連想都不敢想呢?
各位親愛的聽眾朋友,要達成「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有時候要相信「規劃與意外」同時存在。比方說,就像有誰會想到,因為央視熱播的電視劇《我的阿勒泰》爆火,讓新疆的旅遊爆紅?這就是一個「意外」的結果。比方說民營的「傳音」手機,主力深耕非洲等新興市場、市佔率超過4成,有「非洲手機之王」稱號。當初有誰會想到?再比方說,當初鄧小平1978年提出經濟改革時,有誰會想到現在的電動車龍頭比亞迪(BYD),全球銷售量會高過美國的特斯拉呢?這到底是「意外」還是當初「規劃」的結果?而且華為、小米也投入電動車的生產,在短短幾年內,中國搖身變成世界最大的汽車製造大國,造車雖然是國家政策,但是帶頭創新衝鋒的可都是民營企業。這其實就是民營企業從「代工」到「自製」到「創新」,「水到渠成」的成果,不是國家各種5年規劃發展的結果。
所以,建議中共中央,不要再只相信「規劃」的功能了,放手讓民營企業遍地開花吧!